发布日期:2025-08-19 18:14 点击次数:195
一部电影,瞬间点燃了整个暑期档的热潮。
这个暑期档,不得不提的最大焦点无疑是“主旋律”电影。
《南京照相馆》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这部电影在点映期间就成功引起了轰动,而一上映便迅速掀起了更大热潮。它不仅引领了暑期档的票房走向,还在日本领事馆发出警告后,彻底点燃了观众的民族情绪。
展开剩余90%走出影院的观众们纷纷开始期待,下一部主旋律电影何时来临。
然而,紧接着大家期待已久的《731》并没有如期上映,而是推迟到9月18号。反而,另一部主旋律大片以超高期待值出现在观众眼前。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电影还未上映就开始遭遇猛烈的抵制。
这让我忍不住想问,究竟是谁在背后受到威胁?是什么让这部电影如此引发强烈反响?
——《东极岛》
《东极岛》与《731》或《南京照相馆》不同,虽然也是主旋律影片,但它的另一面则更为突出——“特效大片”。这部电影更偏向于商业化,特效场面鲜明。
据说这部电影的投资超过了5亿,管虎导演与他的团队花费了六年时间精心打磨,不仅剧本有三位金牌编剧历时四年雕琢,制作层面也不容小觑。
不同于其他影片的大规模点映,《东极岛》上映前并未大规模放映,而是在少数几个城市进行过口碑测试。
出乎意料的是,它的观众反馈几乎可以用“爆炸”来形容。许多观众在走出影厅后纷纷点赞,“燃”、“炸”、“特效震撼”,似乎电影的特效不亚于那些典型的商业大片。
如果非要说它带有主旋律色彩,更多的可能是商业类型片的色彩。
电影中的几个主角在险象环生的局势中,为了生存与信念,横渡汪洋、穿越渔村、智勇斗巨轮,给观众呈现了震撼的冒险场面。
电影刚刚上映,媒体就开始热烈讨论,直接给出9.38亿的票房预测,开场便有冲刺10亿票房的预期。
这样的成绩并不让人意外,毕竟从一开始它就是奔着“大片”的目标去的。
作为一部特效电影,《东极岛》具有超过1000个视效镜头,数量之庞大,完全不像是一部传统的主旋律影片。
为了还原东极岛的真实面貌,剧组特地将拍摄地点设在岛上,几乎将剧组搬到了那里进行实景拍摄,完全按照当年村落的地理关系重建了渔村的景象。
演员们也得以亲身融入历史背景,与83年前的先辈们“同频共振”。
更值得一提的是,剧组还1:1重建了“里斯本丸”号。无论是船外还是船内的场景,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仅这个造景就能让人觉得值回票价。
至于演员们的投入也绝对是空前的。男主演朱一龙和吴磊早在电影开拍前两个月便进入剧组进行专项训练,包括体能、动作、形体等方面的强化。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舟山群岛暴晒,晒到皮肤深棕色才能达标。游泳技术也成了必修课,毕竟渔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海水,而电影中有近40%的镜头是在水下拍摄的。
为了完成这些镜头,演员们在水中每天泡十多个小时,最终他们的憋气时间都能超过4分钟,展现出“全员小鱼人”的效果。吴磊更是达到了三级潜水员的水平,令人惊叹。
这无疑是一次高投入、高质量的电影制作,再加上管虎导演在群像戏与大场面把控上的过硬功力。
虽然电影还未正式上映,但从预告片、制作特辑和点映观众的反馈来看——《东极岛》无疑是一部刺激、震撼,且值得票价的工业级大片。
然而,这样一部商业巨制,口碑却并非一边倒的好评。
电影上映前,许多人就开始为其打差评,甚至这些差评的内容与电影质量无关。反倒是电影的历史原型,引发了激烈争论。
《东极岛》的故事灵感来源于“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1941年底,随着日本开始侵略香港,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很快就交出了兵力。1942年9月,1834名英国战俘被送上“里斯本丸号”进行转移,没人知道他们会被送到哪里,历史学家推测他们会被当作劳工压榨。
然而,“里斯本丸号”途中被美军潜艇发现,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军发射炮弹,直接击中船尾,导致沉船。
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军方并没有救援战俘,反而封锁船舱让他们等死,还派遣敢死队来阻止战俘逃生。最终,战俘们逃到了海面上,但日本人依然穷追不舍。
正是在这时,东极岛的中国渔民挺身而出,用小船救起了380多名英国战俘。
虽然电影结局中,最终日本人依然带走了所有战俘,但正因为有见证者的存在,英国战俘才得以被释放。
然而,电影的历史原型存在一定争议。毕竟中国渔民救了英国战俘,英国作为曾经的殖民者,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让人痛心的行为。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占香港等历史事件都让一些观众质疑电影的价值观。
有些人认为,《东极岛》所表现的历史原型不应该拍摄,甚至有人称其为“抗日神剧”,这也导致了电影上映前就遭遇了大量负面评价。
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up主在电影未上映时便开始炮轰,直接批评电影对“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处理过于片面,认为这种历史不值得被拍摄。
当然,电影不仅仅是讲述历史,它要表达的是中国人所独具的侠肝义胆。即使身处困境,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依然愿意勇敢出手,哪怕是拯救外籍战俘。
谁都可以救,只要不是日本人。
——全文完
发布于:山东省